前路断绝,他决定徒步进山。
7月28日下午5点,距离马宝辉进入受灾区已经两天一夜,他前往的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许多地方开始亮起了灯。
而最近几天大部分时候,他都在没有 *** 的山林和村庄里忙碌,只有偶尔回到供电所,才能通过供电所的一部固定 *** 和外界联络。
7月28日,怀柔区琉璃庙镇,马宝辉(左)和镇 *** 工作人员对接电力抢修工作情况。韩蕾 摄
夤夜出发,他们走进暴雨中
和同事们集结在怀柔区的时候,预警刚刚发布不久,马宝辉所在的电力系统,也启动了一级响应。他工作的琉璃庙镇,有一个35千伏的变电站,关系着周边大片区域的供电,不能不去。
7月26日凌晨1点左右,60多人的抢修队伍,30多辆发电车,带着各种抢修的物资和工具,从怀柔城区出发,一路北上,往燕山中的小镇出发。暴雨中,车队走得很慢,一直到凌晨3点,穿过了110国道上的分水岭隧道。这条长度超过3公里的隧道,也是怀柔山区一道知名的风景线。
穿过分水岭隧道, *** 信号正式中断,分水岭成了暴雨中通信的分界线。对马宝辉和他的队友们来说,前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而与后方的联系,只有一部随身携带的卫星 *** 。
骤雨时下时歇,巡查和行路都变得格外困难,原本一眼可见的情况,在夜幕和雨水中变得模糊,需要花更多时间辨认。
翻山涉水,他决定徒步进山
早晨6点多的时候,应急队伍接近了琉璃庙镇,但路已经完全中断。
在琉璃庙镇柏查子村附近,坍塌的泥土和石块,在路上堆成了小山,车队无法前行。站在中断的道路上,马宝辉想了很久,他决定徒步前行。
“变电所关系重大,前面一个镇数以千计的人,等待通电的那一刻,不能不去。”他说。
带着两位施工人员和简单的工具,来不及准备食物和水,3个人爬上了塌方留下的泥土堆,在湿滑的泥沙中,蹚过最艰难的路段。
同样的路段还有很多处,有些需要蹚水,有些需要翻越障碍,淤泥最深的地方,有五六十厘米,几乎到了大腿。
三个人到达琉璃庙镇变电所的时候,已经过了1个多小时。变电所的设备在暴雨中受损,镇上线路损坏,全镇都处在停电状态。
在琉璃庙镇,抢修道路的自救一直在进行,山外的救援队伍,也在加快抢修的进度。马宝辉用变电所的 *** ,向后方通报了情况,随后开始巡查电力线路,为接下来的抢修做准备。
从镇到村,有灯光亮了起来
不久之后,道路抢通,发电车开进了暴雨中的琉璃庙镇,镇 *** 的二楼和三楼,有灯亮了起来,抢险救灾的指挥系统,变得更畅通了。
7月28日,琉璃庙镇,马宝辉(左三)和同事们、镇 *** 工作人员商量抢修线路工作。韩蕾 摄
敬老院是第二个通电的地方,然后是小学校、卫生院……随着铲车的前进,马宝辉和他的队友们也一同前进,检查和修复一条条线路,应急发电车随后而至,每一辆车,都能点亮一片区域。
7月28日下午5点,进山已经两天一夜,道路打通后,后方送来的食物和饮水,保障了应急队伍的持续作业,数十人的队伍轮流休息。只有这个时候,马宝辉才会有空打 *** 到后方,汇报救援的进度。
“水退、人进、电通”,这是电力应急救援的原则,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在暴雨影响的区域,还有许多地方等待通电。但情况一直在变好,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夜晚重新恢复明亮。马宝辉还在坚持,工作27年,这是他之一次遇到这么大的暴雨和这么大面积的断电,也是之一次在断电、断路、断网中,走进受灾区。他还不能离开,他说,“要等到全部恢复供电,再出去。”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贾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