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外在的诱惑和影响,从事物本源出发去做决定,“选择正确的事情”
文|施然
当前科技行业正经历一场机器人竞赛的狂欢。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机器人连续第二年成为展会现场的“关注度担当”——此次大会展出了超过60款机器人,比同期展出的大模型数量多出了50%。
科技领域热点轮动极快。如今各家厂商争先恐后进入机器人赛道的样子像极了两年前纷纷扎入大模型的场景。不过,这一次,一家头部手机大厂缺席了——和同行或已经推出机器人产品、或明确提出机器人设想不同的是,OPPO此次没有带来任何机器人产品,而是沿着去年提出的“AI手机”主张,重点展示了其在终端AI上的进展。
手机厂商集体涌向机器人背后有深刻的行业逻辑。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连续五年陷入增长停滞,而机器人产业却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率,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对手机厂商而言,布局机器人既是技术能力的自然延伸,更是抢占下一代终端入口的战略选择。
不过,对于一家今年马上30岁的企业来说,OPPO有着自己很成熟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节奏。虽然已经很久不在公众场合露面,但OPPO创始人陈明永的“金句”仍出现在各类企业管理或者商业研究机构的案头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家公司的脉络,对于OPPO“为什么还不入局机器人”,或者为什么还不入局那些外界认为它应该要做的领域——这一类问题的答案都不难预期。
战略:蛰伏还是押注?
机器人赛道火热,不同的手机制造商正在用不同的姿势快速切入这个市场。
目前,小米机器人已进入制造阶段,vivo、荣耀和华为也相继释出对机器人的设想。vivo依托其蓝心大模型和MR影像技术,专注打造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荣耀利用算法优势,将合作机器人初创企业纳入智能制造体系中;华为更倾向于构建技术底座,通过大模型、云等技术赋能产业生态。
目前各家均未提出具体的产品时间落地规划。
行业的普遍观点是,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现在谈商业化落地为时尚早。小鹏汽车CEO(首席执行官)何小鹏、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优必选科技创始人周剑此前曾有一个共识: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水平接近自动驾驶的L2(辅助驾驶)初阶,但行业都期望,尽早能实现可量产且具备商业价值的L3(有条件的自动驾驶)初阶能力。
何小鹏认为,人形机器人从L2跨越到L3,所需要的能力和难度是此前的数十倍。自动驾驶达到L3阶段就会迎来iPhone4时刻,但人形机器人需要达到L4(高阶自动驾驶,无需人类干预 )阶段才能迎来iPhone4时刻,也就是大家想象的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现实。
另多位行业人士向我们表达了一个相同的观点:更受舆论场热捧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大规模量产前的混沌期,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国内厂商举棋不定:一方面不愿在这一新兴领域落后于同行,另一方面也在谨慎观察,寻找合适的入局时机与策略。
和已经入局的同行相比,OPPO目前在机器人领域并未有太多 *** 息。今年4月,时任OPPO中国区总裁刘波在媒体采访中被问及OPPO是否会进军机器人领域时并未正面给出“是”或者“否”的答案,而是表示,OPPO在AI技术的应用上,将重点聚焦于影像、生产力提升、效率优化以及文娱体验这四个关键领域。OPPO研究院已经在机器人技术,包括机械臂和关节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长期且深入的研究。
刘波当时透露,OPPO在技术研发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AI技术,在应用场景和底层技术上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
策略:“本分”决定选择
这种策略选择和OPPO的基因有关。
在OPPO 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从MP3播放器制造商转型为移动设备制造商,也经历过功能机转向智能机、5G的兴起。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可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VR/AR、元宇宙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但OPPO的战略决策始终围绕其“本分”的价值取向展开——所谓“本分”,是OPPO从创始人之一、“投资教父”段永平处沿袭的价值观。“本分”贯穿了段永平30多年的商业生涯,也深刻影响了陈明永治下的OPPO,简单理解,本分就是抵御外在的诱惑和影响,从事物本源出发去做决定,“选择正确的事情”。
段永平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做对的事,把事做对”和“承认自己的无知,守住能力圈”。
在一个被“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情绪笼罩的时代,这种不随行业热度而波动的价值观逐渐变得稀缺,也越来越需要勇气。
陈明永曾这样阐述公司的决策逻辑——进入新领域的先决条件并非行业热度,而是能否创造独特的用户价值。OPPO战略合作部技术战略规划总监陈晓春告诉我们,OPPO在历史上投入过各种各样的赛道。OPPO在定义各个赛道的时候,是从用户的需求原点去出发的,“OPPO会去考虑用户需要什么、OPPO的目标用户是谁,再依此去定义整个赛道的选择;只有当技术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并且打磨到符合OPPO的高标准时,OPPO才会考虑推向市场。”
也就是说,盲目追逐风口和刻意回避热门赛道均不符合OPPO价值观,在评估新领域时,OPPO希望基于赛道长期价值创造进行独立判断。
陈晓春表示,OPPO很早就在做机器人相关技术的预研。2020年OPPO发布“3+N+X”技术战略时,人工智能作为核心方向之一,其中就包括了机器人相关的研究。
OPPO近两年在AI上的所有技术创新都围绕一个诉求:以AI手机为战略核心,聚焦于用户关注的高频场景,用技术去提升用户体验。
例如,2024年初,OPPO就率先发布了“AI手机”,并且联合IDC发布了业内首个AI手机白皮书;2024年的ODC(OPPO开发者大会)AI也是整场活动的重心,OPPO在这一年的Color OS 15上发布了一系列系统级AI应用。
今年,OPPO几乎全系产品的小布助手都接入了DeepSeek,1.5亿的月活用户数,跃居全球接入DeepSeek数量最多的智能终端厂商。6月,OPPO又成为手机厂商里之一个发布“类Manus”的深度研究功能,让用户一句话就可以生成一个专业的研究报告。直至最近的WAIC,OPPO又展示了端侧AI性能上的突破——而随着性能的提升,很多已有的体验会变得更佳,而一些原本不具备可行性的应用场景可能也会成为现实。
换句话说, AI手机将始终扮演着“智能中枢”的关键角色,连接用户意图与数字世界;机器人作为服务载体呈现出多元的可能性。
筹码和能力
我们正在经历信息技术大爆炸的时期,科技行业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新风口,而这些风口上很难看到OPPO的影子。
为什么OPPO“不着急”?段永平曾说,“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无论是智能机、5G、影像、折叠屏、曲面屏还是AI手机,OPPO曾经多次进入新的领域,也多次后发先至,这种能力同样离不开“本分”的价值观。
企业经营中,“本分”就是对内善待员工,对外不欺上下游和消费者,对行业不参与恶性竞争。
OPPO的官方账号OPPO Story曾经分享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在OPPO发生过很多次,这种做法也换得了合作伙伴无条件的信任,例如OPPO 需要投入新领域,很多供应商企业在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便敢于增加产线、增加新设备,全力支持OPPO转型。在OPPO扩展国际市场时,不少渠道商跟随OPPO一同出海,提供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并帮助OPPO成为现在东南亚全年出货量之一的手机品牌(C *** ys2024年数据)。
“老将回巢”这样的戏码屡屡上演,当OPPO因为业务拓展而需要离巢的OPPO人回归时,他们可能在外面已经有一方天地,但往往不需要太多决策成本就会选择回归。
也就是说,OPPO的后发先至本质上有赖于在员工、合作伙伴、消费者心中多年积累起的信任。在“百草枯”类型企业遍布的当下,这种朴素的“商道”成为一种稀缺品质。
AI时代,这种价值观的意义被放大了——放大不仅表现在企业在面对迅速升起的新技术前要有定力,在喧嚣的市场前保持自己的判断力。更重要的是,科技企业在AI时代的竞争比此前更强调合作和生态。
未来智能生态的发展应该是开放协作的。保持技术预研和关注、对行业有强大向心力、坚持为消费者打磨产品,这些前提让OPPO虽然暂时未正面进入机器人行业,但是一直在积累进入这一行业的能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技术图谱。在一次次产业轮动中,优秀的企业应该保持自己的节奏——真正的创新不会来自对风口的盲目追逐,而是诞生在对本质的坚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