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7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城市建设要从“千城一面”到“各美其美”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鲁畅 赵旭
在日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基于城市发展形势变化做出“两个转向”重大判断,以“七个着力”部署城市工作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可以预见,中国城市将越来越有特色,为人们留下乡愁记忆。
在城镇化快速增长期,我国城市建设一度陷入“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怪圈”:一些地级市动辄规划建设新城新区,出现大量如“复制粘贴”一般的摩天大楼、商业综合体,以及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的古城镇……作家冯骥才曾感慨,“我们把城市基本变成一个样子,只用了20年,这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悲剧”。
细数这场城市“特色危机”的背后,既有贪大求全、“政绩冲动”的结果,也有崇洋 *** 、照抄西方的思维,甚至出现“拆真建假”的闹剧。
例如,为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土地利用率,争相建设玻璃幕墙高楼、“方盒子”式住宅,催生“水泥森林”;英国伦敦眼、巴黎凯旋门等与地方毫无关联的“国际符号”被生硬植入;在热度高涨的古镇建设潮中,不少“抄作业”式的仿古街区拔地而起,“青石板路、飞檐翘角、红灯笼高挂”成了统一“公式”……
“千城一面”,究其根源是城市建设理念产生了偏差。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深入调研、挖掘本地历史文脉、人文特色和市民诉求,简单地将现代化城市建设等同于“高、大、新、奇”。
可喜的是,不少城市已开始探索破局之路。例如,北京注重历史文脉保护与现代功能融合,严格推进老城保护,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再现古都风韵;上海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有机融合,塑造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苏州在老城更新中严控建筑高度,保留“小桥流水”的江南肌理;景德镇依托陶瓷遗产名片,通过保护老厂区、打造文创集市等,让千年窑火焕发新生……
6月20日,市民游客在武康大楼对面网红打卡点拍照打卡。王翔摄
破除“千城一面”,需恪守“人民城市”理念。各级领导干部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克服浮躁心态,不能仅盯着GDP增幅与大项目数量,要探寻内涵式城市发展路径。主动邀请市民深度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广泛征询民意,实现科学决策。
破除“千城一面”,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规划建设中悉心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塑造本地特色优势,改变传统工业化、标准化建设导致的同质化现象,从而提升区域吸引力、创新力和凝聚力。
破除“千城一面”,要找准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产业上精准定位,规划产业发展时,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储备等要素,避免“一窝蜂”布局所谓“风口”项目;在文旅资源开发上,要深挖地方历史文脉、传统技艺、生活习俗等独特文化标识,打造“一城一品”的城市品牌体系。
参差百态,乃是世界之美。 城市的灵魂,深藏于斑驳的古城墙中,飘荡在市井茶馆的茶香里,铭刻在祖辈传唱的民谣旋律间。唯有唤醒每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基因,才能真正彰显其不可复制的个性气质,让每座城市都成为不可替代的“唯一”。
我们期待,中国的城市都能绽放独特的繁花、舒展特有的韵致,共同绘就祖国大地上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璀璨图景。
把完整的城市“文脉”留给下一代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陈钟昊
当一座城市被赋予盛名,人们瞩目的不只是它的现在,也包括过去与未来。百年至千年,一隅至一邑,在时间与空间的脉络里,城市因此有了“形”,更有了“意”。
这样的城市“生长哲学”,早已镌刻在中国人的智慧里。以明清北京城的营建为例,“冬至祭天于天坛,迎阳气之生;夏至祭地于地坛,迎年谷顺成;春分祭日于日坛,迎日于东;秋分祭月于月坛,迎月于西”。横贯南北的“子午”、纵贯东西的“卯酉”轴线,让中国古代时空合一的观念在北京老城被运用到极致。感知一座城,不仅要看它凝固的建筑尺度,也要体味它“规天矩地”的秩序感。
直至今日,北京城市格局仍围绕着一条南北、一条东西轴线发展。2017年,“两轴统领”的空间布局表述,被写入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现代化浪潮日新月异,这方天人合一、恢弘壮阔的“形意天地”不改本色。 从农业文明的“观象授时”,到都城营建的“象天法地”,再到超大城市的“规划统领”,固的是“城脉”之根,守的是“文脉”之魂。
旧时营城,筑高墙以守土;今时治城,连通渠而荟萃。当前,我国拥有690多座城市,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143座,冠以“古都”“古城”美名的不在少数。不同时期,城市工作的要求、原则、任务不同,但若放眼长远,“文脉”的传承与演进始终是城市存续的题中之义。不论皇城、泉城、榕城,还是花都、雾都、魔都……城市无不因其特有的文化符号被知晓、记忆、延续。
再往细处看,文化之于城市,或点石成金,或春风化雨。
北京城市副中心五河交汇,蓝绿交织、生机勃发。白继开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城市都把文化作为城市治理与发展的一把钥匙。福州三坊七巷在文物修复、非遗传承中成为年接待游客破千万人次的旅游休闲街区;桐城六尺巷的美德精神化作各地社会调解的“工作法”;库车老城“拯救老屋行动”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实践证明,城市发展需破解的题,是可以在自身历史文化中找到答案的。
曾经一段时间,一些城市经历了忽视文化的粗放生长。空间“摊大饼”、建筑“凹造型”,城市“四不像”,城市间却雷同。还有的地方,视“假古董”为“文化”,盲目上马古镇、古城项目,南方修皇家园林,北方建江南水乡,一些项目最终烂尾、欠债。
一座城市若丧失了文化主体性,千百年来形成的人与城的良性互动关系便会动摇,激化人城之间的矛盾。 城市的核心是人,最能“化人”的无疑是“文”。
保护城市“文脉”,不只是保护文化的物质载体,更不是简单地复古、照搬,而应将文化价值内涵融入人的生产生活。北京人的“局气”、上海人的“精致”、成都人的“巴适”,都植根于那里的山川风物、文史气韵,在历史长河中淘洗、提炼、创新,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自成一脉。
2025年6月3日,经过城市更新改造后的北京西城区白塔寺街区一景。 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点出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阶段性变化。在城市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历史时期,城市“文脉”更加关乎未来一段时间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紫禁城建成600年时,一个口号广为流传:将壮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你的城市也如此,它从“文脉”里走来,也应该在完整的“文脉”里走向下一个百年、千年。
监制:卢刚 | 责编:刘晶瑶 | 校对:张慧
下一篇: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发生4.2级地震
发表评论